ps:3700字
2025年4月3日,特朗普政府的“對等關稅”總算落地,首要部分包含兩部分:
1、對一切進口到美國的產品征收10%的根底關稅,并對一些美國最大交易同伴征收更高的關稅;
2、其間,我國34%、歐盟20%、越南46%、我國臺灣32%、日本24%、印度26%、韓國25%、泰國36%、瑞士31%、印度尼西亞32%等等;
這個稅率超過了絕大部分人的預期,一時間全球的金融商場動亂。更讓人啼笑皆非的是,有人推算出“對等關稅”的核算方法,竟然是:
3、用各國對美產品交易盈利除以對美產品出口總額(假如為負,就取10%);
如此高的關稅以及如此簡略粗獷的算法讓全國際錯愕,只能留下一句“不可理喻”。
當然,這對錯美國家的視角,那么,站在美國的視角,尤其是特朗普政府的視角,這個做法是否合理呢??這篇文章咱們將從短期和長時間兩個視點來剖析這個問題。
短期:為了開源
從短期視角來看,特朗普政府便是單純地為了錢,由于關稅也是一種稅收。那么,為什么是關稅呢??由于關稅的內部政治阻力相對較小,議程上也相對簡略:
當地時間4月2日,美國白宮發表聲明稱,美國總統特朗普當日宣告國家緊急狀態,以進步美國的競賽優勢,維護美國主權,并加強美國國家和經濟安全。
現在,特朗普政府的財政情況非常嚴重,上一輪政府債款上限的豁免現已于2025年1月1日到期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