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國兒童呼吸道感染中醫藥防治計劃
兒童呼吸道感染歸于中醫學“傷風”、“咳嗽”及“肺炎喘嗽”等領域。為進一步標準我國兒童呼吸道感染中醫藥防治,發揮中醫藥防備、醫治與恢復特征優勢,結合本輪兒童呼吸道感染發病的臨床特征,制定本計劃,供臨床參閱運用。榜首部分 防備計劃
一、一般防備避寒保暖,當令增加衣物,切忌汗出當風;合理飲食,宜清淡,忌油膩,確保足夠養分;作息規則,恰當活動,削減集合,勤開窗通風換氣。
二、食療防備針對兒童不同體質,可在醫師輔導下選用藥食同源的中藥輔佐防備。關于素常易于食積,有口氣,腹部脹滿,大便酸臭或便秘,或夾有食物殘渣的食滯質兒童,能夠食用山楂、麥芽、陳皮、萊菔子等消食導滯;關于體型偏胖,不喜活動,汗多而黏,大便不易成型的痰濕質兒童,能夠食用陳皮、茯苓、生薏苡仁、赤小豆等化痰利濕;關于素常簡單傷風,面色萎黃,自汗便溏的氣虛質兒童,能夠食用黃芪、黨參、山藥、大棗等健脾補氣;關于形體偏瘦、煩躁易怒、手腳心熱、盜汗便干的陰虛質兒童,能夠食用西洋參、玉竹、石斛、百合等養陰生津。
注:食療防備時刻主張3~5天。
三、中醫特征療法防備(一)小兒按摩
習慣體質:氣虛質、痰濕質、食滯質。
引薦穴道:腹、足三里、脊柱等。
成效:諧和臟腑、健脾和胃。
操作辦法:摩腹100~300次,揉足三里30~50次,捏脊5~7遍。大便干加清肺經、清大腸經;脘腹脹滿加揉板門;汗多加補脾經。
(二)中藥足浴
習慣體質:氣虛質、痰濕質。
引薦藥物:黃芪、炒白術、炒蒼術、防風、白芷、石菖蒲、藿香、桂枝、陳皮等。
成效:補氣固表,芳香化濕。
操作辦法:加水適量浸泡30分鐘,煎煮,大火燒開10分鐘轉中小火30分鐘取湯2000毫升,置于專用足浴盆內,加涼水調度溫度為37℃~40℃,患兒取座位,雙足浸泡藥液中,藥液以浸泡過足踝為度,每次浴足15~30分鐘,每日1次,以頭身輕輕發汗為度??筛鶕赜虿煌x取不同成效的藥物進行防備。
也可根據實際情況在醫師輔導下選用穴道貼敷、香佩療法、耳穴壓豆等中醫特征療法調度體質,未病先防。
第二部分 醫治計劃
一、病因病機病因分外因和內因兩大類,外因責之于風、寒及熱邪等,內因責之于肺脾氣虛、衛外不固。病位首要在肺。首要病機為外邪侵襲、肺失宣肅。肺外合皮裘,邪氣外襲,則成邪犯肺衛證。外邪入里,成風熱(寒)郁肺證或外寒內熱證。痰熱互結,熱壅血瘀,熱重蘊毒,成痰熱(毒)閉肺證或痰瘀閉肺證。病程拖延,耗氣傷陰,而見陰虛肺熱、肺脾氣虛等熱病后期諸證。
二、治則治法初期、極期祛邪為主,恢復期以扶正為要。據證選用辛溫發汗、辛涼解表、清熱宣肺、化痰止咳、通腑泄熱及益氣養陰之法。據地域及時節不同,可因時因地治宜。
三、分期論治(一)初期
1.風寒束表證
癥見:發熱或未發熱,惡寒重,無汗,鼻塞,流清涕,頭身痛苦,口淡不渴,咳嗽氣急,痰稀色白,咽不紅,舌質淡紅,苔薄白,脈浮緊,指紋浮紅。
治法:辛溫發汗。
引薦方藥:葛根湯、麻黃湯或荊防敗毒散。葛根湯常用藥:葛根12g,炙麻黃6g,桂枝6g,生姜9g,炒白6g,大棗9g,炙甘草6g。
加減:咳嗽重者加前胡、清半夏;痰多者加陳皮、清半夏;煩躁者加生石膏。
若呈現氣急鼻煽等風寒郁肺證,可予華蓋散。
常用中成藥:三拗片、傷風清熱顆粒等。
2.外寒內熱證
癥見:高熱,惡寒重,無汗,流清涕,頭痛,身痛,或咽痛,咳喘,煩躁,口渴,納差,心下疼,吐逆,大便秘結,舌質紅,苔黃膩,脈浮緊或沉弦,指紋浮紅或紫滯。
治法:解表清里。
引薦方藥:葛根湯合大柴胡湯或大青龍湯。葛根湯合大柴胡湯常用藥:葛根12g,炙麻6g,桂6g,生姜6~15g,炙甘6g,炒白芍 6g,大棗9g,柴胡12g,黃9g,半夏6g,枳實6g,生大黃3g。
加減:便溏者去生大黃;熱重者加生石膏。
常用中成藥:杏貝止咳顆粒、防風通圣丸等。
3.風熱襲表證
癥見:發熱重,惡寒輕,汗出,咽痛,流黃涕,咳嗽,咽紅,舌質紅,苔薄黃,脈浮數,指紋浮紫。
治法:辛涼解表。
引薦方藥:銀翹散或桑菊飲。銀翹散常用藥:金銀花9g,連翹9g,竹葉9g,荊芥6g,淡豆豉6g,蘆根9g,薄荷6g,桔梗6g,牛蒡子9g,甘草6g。
加減:咽喉紅腫痛苦者加僵蠶、玄參;高熱加生石膏、梔子;咳甚痰黃加浙貝母。
若呈現咳嗽氣急,鼻翼煽動等風熱閉肺證,可予銀翹散合麻杏石甘湯。
常用中成藥:熱炎寧合劑、連花清瘟顆粒、蒲地藍消炎口服液、清宣止咳顆粒、小兒肺熱咳喘顆粒(口服液)、小兒寶泰康顆粒、芩香清解口服液等。挾積滯者,予小兒豉翹清熱顆粒。
(二)極期
1.痰熱壅肺證
癥見:高熱,咳嗽喘促,喉間痰鳴,痰稠色黃,鼻翼煽動,面赤唇紅,口干渴,小便短赤,舌質紅,苔黃膩,脈滑數,指紋紫滯。
治法:清熱滌痰,瀉肺止咳。
引薦方藥:麻杏石甘湯合小陷胸湯。常用藥:炙麻黃 6g,苦杏仁 9g,生石膏 15~30g,全瓜蔞 10g,黃連 3g,清半夏6g,葶藶子 10g,大棗 6g,甘草 6g。
加減:口干渴者加天花粉;痰黏稠者加川貝母;便秘、吐逆者加生大黃、竹茹。
若呈現煩躁,壯熱難退,鼻孔枯燥,涕淚俱無,為熱甚蘊毒之熱毒閉肺證,可合黃連解毒湯;若呈現咳嗽陣陣,目紅面赤,兼見怒火犯肺證,可合黛蛤散。
常用中成藥:金振口服液、小兒宣肺止咳顆粒等。
2.痰瘀閉肺證
癥見:高熱不退,咳聲劇烈,或咳血,鼻翼煽動,胸高脅滿,張口抬肩,或口唇發紺,煩躁不寧,胸痛,便秘,吐逆,心下疼,舌質暗紅有瘀點瘀斑,舌苔黃厚膩,脈弦澀,指紋紫滯。
治法:清熱化瘀,開肺通腑。
引薦方藥:千金葦莖湯、大柴胡湯合桂枝茯苓丸。常用藥:蘆根 15g,薏苡仁 9g,冬瓜仁 15g,桃仁 9g,柴胡 9~15g,黃芩 9g,赤白芍各 9g,清半夏 6g,生姜 6~15g,炒枳實 6g,大棗 9g,大黃 3g,桂枝 9~12g,茯苓 9g,丹皮 6g,甘草 6g。
加減:痰黏稠者加川貝母;熱重者加生石膏;高熱、神昏譫語、四肢抽搐者加安宮牛黃丸或小兒牛黃清心散。面白肢厥、呼吸晦氣可加獨參湯或至寶丹鼻飼或灌腸。
常用中成藥:連花清咳片、小兒肺熱清顆粒等。
(三)恢復期
1.陰虛肺熱證
癥見:低熱,盜汗,干咳少痰或無痰,口干口渴,便干,納差,面色潮紅,舌質紅,苔少或花剝,脈細數,指紋紫。
治法:養陰清熱,潤肺化痰。
引薦方藥:沙參麥冬湯。常用藥:沙參 9g,麥冬 9g,玉竹 9g,天花粉 9g,桑葉 9g,炒白扁豆 9g,炙甘草 6g。
加減:低熱糾纏者加青蒿、地骨皮;久咳者加百部、炙紫菀;食少納差加焦山楂、炒麥芽;汗多者加浮小麥、煅牡蠣。
常用中成藥:養陰清肺口服液等。
2.肺脾氣虛證
癥見:久咳無力,動則益甚,低熱崎嶇,面色少華,納差,便溏,神疲乏力,自汗,舌質淡,苔薄白,脈纖細無力,指紋淡紅。
治法:補脾益肺,化痰止咳。
引薦方藥:人參五味子湯。常用藥:黨參(人參)6-12g,炒白術 9g,茯苓 9g,五味子 6g,麥冬 9g,陳皮 6g,姜半夏6g,紫菀 9g,炙甘草 6g。
加減:納差加厚樸、炒麥芽;汗多加炙黃芪、煅牡蠣;便溏加炒山藥、炒白扁豆。
若后期復查肺部印象學顯現實變面積仍較大,證屬氣虛血瘀者可合桂枝茯苓丸;若氣虛、陰虛皆備,可予竹葉石膏湯。
常用中成藥:黃龍止咳顆粒等。
注:要親近重視患兒體溫、脈息、呼吸、血壓等生命體征改變,謹防邪陷正脫等變證呈現。上述中藥劑量為4~7歲患兒慣例用量,臨床可根據病況、體質、地域及不同年齡段酌情加減。中成藥劑量參照說明書,無兒童用法用量者可據成人用量酌情運用。對藥物特別煎服法請遵醫囑。
四、中醫特征療法(一)穴道貼敷
1.散寒止咳貼劑
習慣癥:風寒束表證。
引薦藥物:麻黃、炒白果仁、細辛、五味子、炒白芥子等,用醋(姜汁醋)等賦形劑調勻。
引薦貼敷穴道:大椎、雙肺俞等。
成效:辛溫解表,宣肺止咳。
2.清熱止咳貼劑
習慣癥:風熱郁肺證、痰熱壅肺證、熱毒閉肺證。
引薦藥物:桑白皮、地骨皮、杏仁、膽南星等,用醋等賦形劑調勻。
引薦貼敷穴道:天突、膻中、雙肺俞等。
成效:清熱宣肺,止咳化痰。
操作辦法:取藥貼于相應穴道。6 月齡至 1 歲,貼敷 1~2小時;1 歲至 4 歲,貼敷 2~4 小時;4 歲以上(包括 4 歲)貼敷 4~6 小時。若呈現部分皮膚發紅、瘙癢,立刻停止貼敷,必要時部分處理。
(二)小兒按摩
1.風寒束表證
引薦穴道:天門、坎宮、太陽、耳背高骨、內八卦、三關、膻中、肺俞。
成效:散寒解表,化痰止咳。
操作辦法:推開天門、推坎宮、揉太陽、掐揉耳背高骨即頭面四大辦法 20~30 次,順運內八卦 50~100 次,推三關100~200 次,揉膻中、肺俞 30~50 次。
2.痰熱壅肺證、熱毒閉肺證
引薦穴道:肺經、大腸經、六腑、天河水、掌小橫紋。
成效:清熱解毒,滌痰開閉。
操作辦法:清肺經 200~300 次,清大腸經、退六腑各100~120 次,清天河水 300 次、推掌小橫紋 50~100 次。
(三)針刺
習慣癥:風熱郁肺證、痰熱壅肺證、熱毒閉肺證等發熱、咳嗽痰多者。
引薦穴道:雙側魚際穴、尺澤穴。
成效:疏風清熱,止咳化痰。
操作辦法:魚際穴針刺方向及深度:取 1 寸毫針向掌心勞宮穴方向刺入,3~6 歲兒童針刺 0.5 寸,6 歲以上兒童針刺1 寸。尺澤穴針刺方向及深度:直刺進針,針 0.3~0.5 寸。留針時刻及補瀉辦法:留針 5~10 分鐘即可,中心行針 1 次,適度捻轉提插,平補平瀉;患齡小或合作度欠好者可選用快刺不留針的辦法。
(四)中藥足浴
習慣癥:風熱郁肺證,痰熱壅肺證、熱毒閉肺證。
引薦藥物:北柴胡、黃芩、生石膏、大青葉、板藍根、葛根、連翹、貫眾、蒲公英等。
成效:清熱解毒,解肌退熱。
操作辦法:同防備部分足浴操作辦法。
(五)拔罐
習慣癥:風熱郁肺證、痰熱壅肺證、熱毒閉肺證等發熱、咳嗽痰多者。
穴道:大椎、肺俞、脾俞。
成效:清熱宣肺,止咳化痰。
操作辦法:每次 8~10 分鐘,隔天一次,如患兒依從性差、不宜運用火罐者,可選用橡膠罐或抽氣罐。
注:中藥、中成藥和中醫特征療法應在醫師輔導下運用。也可根據實際情況在醫師輔導下選用中藥塌漬、中藥灌腸、刮痧療法等中醫特征療法輔佐醫治。
第三部分 居家恢復
針對出院或門診藥物醫治完畢仍偶有鼻塞流涕、咽干咽癢、連續輕咳、食欲不振、大便不調兒童,可選用中醫藥辦法居家恢復醫治,有助于穩固效果,病后防復。
一、膳食輔導飲食均衡,食物多樣。有食欲不振、腹脹等癥狀,引薦生姜、山楂、雞內金、白蘿卜等;有便秘等癥狀的,引薦蜂蜜、香蕉、火龍果、芹菜等。
二、穴道按摩病后留傳鼻塞、流涕、嗅覺不靈敏兒童,能夠按揉迎香穴、鼻通穴;咳嗽、咽癢者,能夠按揉少商、天突穴;腹痛腹脹、納食欠安者,能夠順時針摩腹、按揉板門穴,每次1~3分鐘。
三、其他辦法能夠選用五行音樂療法,經過傾聽五音與五臟、五志合作的樂曲,煽動氣血、調暢情志。也能夠選用吹氣球、吹喇叭、腹式呼吸等呼吸療法,增強肺功用。學齡期兒童,能夠學做呼吸體操、五禽戲、八段錦,每日一次,每次30分鐘。
來歷:醫藥衛生報
20位“焦作名師”形象冷艷露臉點擊下方微信大眾號手刺
重視“焦作日報”榜首時刻了解最新威望音訊↓↓↓部分內容和圖片轉自網絡,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絡咱們刪去;
原創文章版權屬《焦作日報》(微信號:JZRBWX)官方微信一切,轉載請注明來歷和作者。
版權一切:焦作日報社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答應證編號:41120180013